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滁州的民俗节日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深入揭秘滁州民俗节日中的非遗传承。
一、滁州民俗文化概述
滁州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民间音乐
- 民间乐器:唢呐、笛子、管子、笙、尖子、洞箫、二胡、四胡、板胡、坠胡、革胡、琵琶、三弦、月琴、秦琴、柳叶琴、鼓、腰鼓、板鼓、大筛锣、高音锣、中音锣、小锣等。
- 民间器乐曲:吹管乐、吹打乐、锣鼓乐、拉弦乐(已失传)。
2. 民间舞蹈
- 流星赶月:明光市石坝镇津里村独有的民俗舞蹈,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随灯会出动。
- 二龙戏蛛:又称耍龙灯、龙灯舞,春节期间,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3. 传统戏剧
- 洪山戏:流行于皖东稀有剧种,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
4. 民间美术
- 严氏泥塑:滁州玉雕
- 唐氏木雕
5. 传统手工技艺
- 酥笏牌: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形似古代大臣上朝用的笏板而得名。
二、节日里的非遗传承
1. 神山寺庙会
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之日,神山寺落成后,寺中众僧为求寺庙常转,香火鼎盛,就选择了观音菩萨二月十九诞辰日为神山寺落成开光典礼日。
2. 全椒民歌
全椒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以口头形式不断地创作、修改、流传着大量的他们的心声——全椒民歌。
3. 正月十六走太平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
4. 琅琊山庙会
琅琊山庙会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皖东民俗的一大品牌,2008年,入选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凤阳踩街拜年民俗活动
每年的正月初一,凤阳县群众都会自发组织开展进城踩街拜年民俗展示活动。
三、非遗传承的意义
非遗传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滁州民俗节日中的非遗传承是滁州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滁州历史的变迁,也传承了滁州人民的智慧。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滁州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为滁州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