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似乎将读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需要特殊节日来强调的行为。本文将探讨为何读书日不应成为特殊节日。
读书的本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读书的本意。读书,原本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素养的过程。它不应该被特殊化,而是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特殊节日带来的负面影响
将读书日定为特殊节日,可能会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1. 形式主义
特殊节日往往会引发形式主义。人们可能会在读书日这一天,仅仅是为了参与活动、拍照发朋友圈,而并非真正地去阅读。这种形式主义会削弱读书的本质,使其成为一种表演,而非自我提升的手段。
2. 分散注意力
特殊节日往往伴随着各种活动,如讲座、签名会等。这些活动虽然能够激发人们对阅读的兴趣,但同时也可能会分散人们对阅读本身的注意力。人们在追求热闹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了阅读的本质。
3. 强化标签化
将读书日定为特殊节日,可能会强化人们对阅读的标签化认知。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只有在读书日这一天,才能去阅读,其他时间则可以不用。这种观念会导致人们将阅读与日常生活分割开来,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读书习惯的培养
正确的做法是,将阅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每日阅读
设定一个每日阅读的时间,如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觉前,坚持每天阅读一定的时间。长期坚持,阅读将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2. 多样化阅读
阅读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或类型,应多样化。这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3. 阅读交流
与朋友、家人分享阅读心得,参与线上或线下的读书会,共同探讨阅读带来的收获。
4. 自主选择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总结
读书,不应成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而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阅读融入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收获。因此,读书日不应成为特殊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