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春节假期的尾声,人们开始准备重返工作岗位。然而,在莆田,这一天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春节的一部分,更是莆田独特的文化传统——做大岁的日子。以下是关于莆田正月初四的传统习俗的详细介绍。
做大岁的由来
做大岁,是莆田民间春节传统风俗之一。这一习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据传,公元1562年,倭寇侵扰莆田,城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直到1563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击败倭寇,莆田才重获安宁。由于那一年除夕倭寇入侵,百姓无法正常过年,于是便在次年正月初四补过,以此纪念那段历史,并表达对英勇抗倭将士的感激之情。
习俗内容
围炉团圆
做大岁时,家家户户都会围炉团圆。围炉不仅是为了取暖,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在这一天,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共度佳节。
祭祀祖先
莆田人非常重视祭祀祖先的仪式。在做大岁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三牲(鸡、鸭、鱼)、水果、酒等,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车鼓表演
车鼓表演是莆田地区喜庆节日常见的民俗文艺表演形式之一。它源于抗倭时期,如今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大岁期间,村里会组织车鼓表演,增添节日气氛。
白额春联
莆田的春联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其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这一习俗源于清兵入关后,为粉饰太平,强令家家户户贴上红联。莆田人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悲。
不串门
正月初二,是莆田、福清两相邻县份的禁忌日。这一天,人们互不串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后来,为了方便春节期间的交流,便将禁忌日改为初二。
文化内涵
做大岁这一习俗,承载着莆田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对英勇抗倭将士的敬仰。它不仅是一种节日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是莆田人民团结一心、抵抗外敌的精神象征。
总结
正月初四的莆田特色节日——做大岁,是莆田人民独有的文化传统。通过围炉团圆、祭祀祖先、车鼓表演等习俗,莆田人民表达了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了解这些传统习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