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这座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山区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闽东大地上。周宁的节日风俗,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当地的地域特色,成为传承千年的民俗魅力。
元宵佳节:花灯璀璨,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元宵节是周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元宵,周宁都会举行盛大的灯会,街头巷尾挂满各种各样的花灯,热闹非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抬阁”和“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
抬阁:传承百年的民间绝技
“抬阁”是周宁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将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通过人物造型和抬阁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元宵节期间,周宁的抬阁队伍会走上街头,展示各种精彩的表演,吸引无数观众驻足观赏。
踩高跷:展示民间技艺
踩高跷是周宁的另一项传统民俗活动。表演者身着一身传统服饰,脚踩高跷,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展示了周宁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独特习俗:拔烛竖灯,搬铁枝
除了元宵节,周宁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
拔烛竖灯:别具一格的元宵习俗
在犀溪村,村民们有拔烛竖灯的习俗。这一活动起源于康熙后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元宵节晚上,村民们会将蜡烛拔出,竖立在自家的门口,象征着迎接新春的到来。
搬铁枝: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
在斜滩,每年正月十三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搬铁枝活动。这是周宁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者通过操控铁枝上的各种道具,进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
非遗传承:北路戏、木拱桥营造技艺
周宁不仅拥有丰富的节日风俗,还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路戏:珍稀剧种的独特魅力
北路戏是周宁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北路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
木拱桥营造技艺: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周宁的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2024年12月,包括周宁在内的闽浙两省七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成功转名录案例。
结语
周宁的节日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宁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独特的节日风俗,不仅丰富了周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周宁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