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这座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千年古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在莆田的传统节日中,诸多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莆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信仰追求。本文将带您走进莆田,探寻那些传统节日里的独特习俗。
春节:做岁与游春
春节,莆田人称之为“做岁”。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会吃一碗寓意长寿的线面。线面上放满各种配料,如香菇、黄花菜、紫菜、摊鸡蛋、猪肉、油炸豆腐、花生等。这些配料要就着线面吃,才符合礼节。莆田人相信,吃了线面就长了一岁。
初四,莆田人又过一次年,称之为“做大岁”。这一天,人们会吃年夜饭,初五早上再吃线面。初一到初五被称为“五日岁”。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穿着新衣上街游玩,或去逛寺庙,称为“初一早游春”。
元宵:闹元宵与游灯
莆田元宵节从正月初七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元宵期间,许多地方都会请莆仙戏剧团去演戏,酬神祈福。莆田元宵的特色是“游灯”,即灯走人不走。观灯的人站着看,不用走,而灯却被举着扛着,排成长龙环游。
清明:扫墓与踏青
清明时节,莆田人有着传统的扫墓习俗。人们会携带祭品上山扫墓,修剪墓围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上培新土,放纸钱。扫墓结束后,还会折下一丛松柏叶带回家,以示枝繁叶茂,一家顺意。
端午:五日节与粽子
端午节,莆田人称之为“五日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和糖加工捏成一块块粉块,然后蒸熟而成。莆田人相信,吃了粽子可以驱邪避灾。
白额春联与耙鼎
莆田的春联与众不同,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相传这是清兵入关后,为了表示心有余悸,人们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
“耙鼎”是莆田元宵期间的一种民俗活动。当迎神队伍经过家门口时,人们会将煮饭的铁锅端出,倒置地上用锄头把锅灰耙掉,这时,全村充满“几查、几查”的声音。
摆棕轿与爬刀梯
摆棕轿是莆田元宵节独有的特色。人们围在燃烧的篝火前,表演者抬着用棕料做成的轿子,按抬轿的走步和摆轿的跳步,随着时紧时缓的锣鼓声,一次又一次地高举轿子又落下,一圈又一圈的快跑疾跳。
爬刀梯是莆田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人们相信,爬过刀梯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好运。
结语
莆田的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承载着莆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仰。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莆田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了莆田人民的精神支柱。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莆田的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