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天气的进一步加剧。在这一节气,阳光似火,大地如火,万物生长进入旺盛时期。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对大暑节气有着丰富的描绘和赞美,留下了许多传世诗篇。本文将带领大家领略古人对大暑节气的独特见解,感受炎阳下的古韵诗篇。
大暑节气概述
时间与天文
大暑,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值盛夏,气温普遍较高,天气炎热。
气候特征
大暑时节,我国气候特点为高温、多湿、降水集中。江南地区有“伏旱”现象,北方地区则多暴雨。
农事活动
大暑时节,农作物生长旺盛,是我国南方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收割季节。同时,也是北方地区进行农事活动的关键时期。
古韵诗篇赞炎阳
炎阳似火,万物生长
唐代诗人杜甫在《夏日山中》中写道:“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中描绘了夏日炎炎,万物生长的景象。
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表达了夏日炎阳下,庐山风景如画的意境。
伏旱现象,农事繁忙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反映了伏旱现象下,农作物生长的艰辛。
宋代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中描绘了农事繁忙的夏日夜晚,人们期盼凉爽的心情。
避暑降温,养生保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其一》中写道:“炎炎夏日长,凉风起微波。绿竹高千尺,清风拂面来。”诗中表达了夏日避暑降温的美好愿望。
宋代诗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反映了夏日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结语
大暑节气,炎阳似火,万物生长。古人对这一节气的描绘和赞美,让我们感受到了炎阳下的古韵诗篇。在炎炎夏日,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炎阳下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