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统节庆活动更是独具特色。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揭秘漳州的传统节庆,探寻我最爱的民俗风情。
春节:喜庆团圆的节日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漳州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早餐一般不煮新饭,而是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称长寿面,以喻长寿。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
正月初二,闽南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新中国成立后,春节三天(初一到初三)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机关举行团拜,民间则举行游园活动。漳州年年都举办娱春园,里摆有各种商品,同时演出芗剧、木偶戏等文娱节目,游园者云集,汇成人山人海。
元宵:花灯璀璨的夜晚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漳州的传统节日之一。闽南人每逢这一天,都要吃元宵圆。夜间,公府街悬挂各种花灯,有鸡灯、鸭灯、鹅灯、鱼灯、南瓜灯、葫芦灯等固定花灯,也有风车灯、跑马灯、云龙灯、猴子灯、绞螺灯等会转动的花灯。同时还放烟火和舞龙弄狮。
漳州草花街是制灯场集中的地方,有许多名匠。这一天晚上,凡是新婚的新娘,都要到附近的庙内拜佛,已得子女的在这晚谢佛,无子女的乘此机会求佛赐给子女。近几年来,花灯都集中在中山公园,成为灯海。各式花灯如百花齐放,艳丽多彩。
清明:缅怀先人的时刻
清明节,闽南一带要吃春饼,做清明果、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墓。扫墓时要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在坟地锄草、植树,并给坟堆培土,以表达对过世的亲人的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机关、团体都在清明节组织到烈士墓或烈士纪念碑扫墓、献花圈,或种松树,和举行其他纪念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重阳:敬老尊贤的传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中国沿海一带的人,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览名胜,最普遍的是放风筝。到这一天,人们处处都能观赏到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
旧时海澄民众还在这天晚上把灯笼系在风筝上,那时满天灯火,引为奇观。在漳州,尊老爱幼的传统得以深化和发扬。每年的重阳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祖、登高等活动,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敬与祝福。
冬至:团圆美满的节日
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漳州除夕:年冥兜,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过年。家庭成员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设法回来团聚。如果有人没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放上一件他的也服,并在桌上摆一副酒杯碗筷。围炉时,圆桌中间摆上一个火锅,茶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同时,还讲求寓意,如火锅中滚烫的肉圆、鱼丸,意味着合家团圆;一条完整的大鱼,象征年年有余;猪脚芋头,表示来年有奔头;并把中蚶壳放在门后,用这人类最古老的贝壳钱币,暗示钱财不外流等等。
龙舟赛:团结协作的精神
龙舟赛,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规模盛大,参赛船只多达一百多只,每条船长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
比赛时船头一人击鼓,船尾一人敲锣,作为指挥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三平奇俗:人蛇共处
三平村位于平和县文峰镇,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三平寺所在地。这里山明水秀,民风淳朴,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人蛇共处,同床共眠的奇异习俗。
这一带生长着一种头带八卦形、无毒、不咬人、十分驯顺的小黑蛇,相传当年曾被三平寺开山祖师杨义中高僧收为随从侍者。因此,当地村民把它当作居家平安的神物,尊称为侍者公,认为长蛇入室是吉祥的象征,家里蛇越多越吉利。
六月半年节:吃半年圆
农历六月十五日,闽南农村都要吃半年圆。这种圆丸只有冬至圆的一半大,不带汤,多染成朱红色。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进行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和丰收。
漳州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传承
漳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习俗活动丰富多彩。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不仅展现了千年古城的风貌,还充分体现了漳州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
走进漳州,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闽南文化的大门,让人们深入了解并感受到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喜庆团圆的春节、花灯璀璨的元宵、缅怀先人的清明,还是敬老尊贤的重阳、团圆美满的冬至,以及团结协作的龙舟赛和人蛇共处的三平奇俗,都让我们领略到了漳州民俗文化的魅力。